在前幾篇文章中,我介紹了吃吃記帳的產品發想、人物誌 Persona,以及使用者故事 User Story。
接下來,我製作了顧客旅程地圖 (Customer Journey Map),來展示使用者在營養師服務中的情緒變化,並檢查這些心情與痛點是否已在「吃吃記帳」的設計中得到妥善解決。
從顧客旅程地圖上,我們可以看到,營養師服務在「紀錄飲食」和「計算營養分量」這些部分,容易讓人感到沮喪、困難重重。而「更新網站資訊」這個步驟則混雜了正面與負面的情緒,讓人有點開心,但同時也會感到煩躁。
除此之外,其他環節的體驗是比較愉快的。
從吃吃記帳的顧客旅程地圖中,我們可以看到,營養師服務的主要痛點在新產品中基本上都被解決了。「紀錄飲食」和「計算營養分量」變得更加簡單,而不需要到網站上更新資訊,消除了最後的操作壓力。
營養師設計「更新網站資訊」的考量,或許是為了方便管理學員的進度數據,但吃吃記帳預設為個人使用的工具,不需要向他人報告進展。使用者可以直接跟 Bot 提供數據,讓 AI 來自動記錄體重。
但是在製作地圖時,我注意到有一個需要多加考量的流程,就是「查詢歷史紀錄」的方式。
在營養師服務中,使用者可以簡單地在記事本中翻看過去的筆記,而吃吃記帳則要求使用者向 Bot 發出查詢指令(例如「查詢我上一週的飲食記錄」)。
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,目前我還不確定這樣的設計是否符合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。因此,我在地圖上標註了「中立」的情緒,後續會在進行開發時,根據測試的結果來進行調整。
在製作地圖的過程中有一些困惑,記錄下我目前找到的答案:
應該要先做使用者故事,還是先畫顧客旅程地圖?
我會有這個疑問,是因為顧客旅程地圖的內容可以填充到使用者故事中,比如使用者在服務中遇到的挫折感、心情等。然而,如果沒有使用者故事,找不到核心功能,顧客旅程地圖好像也無法順利展開。
我目前的理解是,這兩者沒有嚴格的順序,可以同步進行。我可以先畫出對比產品「營養師服務」的地圖,再回到使用者故事中補充功能,最終再製作新產品的地圖,確認是否有解決了使用者的痛點。
Sentiment 和 Feeling 的區別?
在中文,Sentiment 和 Feeling 都可以翻譯為「感覺」,我一開始不太確定怎麼區分在地圖裡的涵義。後來我了解到:
接下來,我要規劃具體開發的流程,製作流程圖 Flow Chart來描述每個功能的交集和運作步驟。